当前位置:主页 > 学生风采 > 学生活动 >

我院本科生刘亦艾项目组获“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二等奖


      我院学生社会调查项目《快递末端投递中各主体间法律关系的类型化分析——以快递服务合同为基础》获得2018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二等奖。“知行杯”上海市社会实践大赛是面向上海所有高校大学生开设的一项高质量赛事,自2009年设立以来就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并列为目前上海市面向大学生所开设的三项含金量最高的赛事。我院获奖项目指导老师为法学院李帅老师,负责人为2016级本科生刘亦艾,项目组成员包括2016级本科生狄子淳、张健、张弘以及2017级本科生薛云鹤与雷美英(统计学专业)。
 
 
《快递末端投递中各主体间法律关系的类型化分析——以快递服务合同为基础》项目负责人刘亦艾(2016级)
 
      2018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围绕“改革再出发·青春共奋斗”的主题,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共开设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两大赛事模块。大赛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全市50多所高校的8000多支实践队伍积极响应、奔赴祖国各地,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城市、投向基层、投向农村,利用暑期广泛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实践团队和实践成果。根据大赛章程,共有53家高校推荐申报的358个社会实践项目入围市级复赛。经10月10日复赛选拔,共有社会服务类项目62项、社会调查类项目53项,共计115项项目闯入决赛现场答辩环节。10月21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团市委和市学联联合主办,华东理工大学承办的2018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决赛在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成功举行。来自主办单位、相关委办局、高校、媒体评审团专家、实践项目团队共10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本届大赛中,华东师范大学斩获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和三等奖六项。其中,我院的社会调查项目《快递末端投递中各主体间法律关系的类型化分析——以快递服务合同为基础》经过院内筛选和校内答辩筛选,成功由华东师范大学推荐进入上海市复赛,后经10月10日复赛选拔,以D组小组第二的成绩入围上海市决赛,并在决赛答辩后获得了上海市二等奖的成绩。
 
 
2018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决赛答辩现场
 
      项目聚焦快递末端投递环节,即快递公司中将快件配送到客户手中的过程。2017年全国快递业发展现状图表显示,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国快递业务量增幅就超过了百分之五十。然而同时,快递服务的弊端也频频出现,其中接近百分之四十的申诉出现在快递投递的末端环节。一直以来,上海,在我国城市快递业务量中都稳居第一,而第一的名头也掩盖了粗放式管理下快递末端投递所造成的危害。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像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我们过去在快递服务的头上下了大工夫,如对快递行业准入设定了较高的门槛,但却没有好好抓住快递服务的这个尾巴。《2017-2035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已经提出要完善末端投递网络体系,这是加强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然而,真正的落实,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为此,项目团队展开了广泛的社会调查,他们遍访华东三省一市,调查了数十家快递网点,采访人数逾百人。他们耗时四个月,回收问卷1344份,下载、查阅法院判决书1388份并整理相关判决427份。针对调查过程中得知的问题,项目团队展开了理论研究,厘清了快递末端投递的两大类型和八种模式以及它们分别对应的法律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用以指导、规范司法实践的裁判策略与加强上海快递业法治化建设的其他对策建议。项目的最大特点在于团队运用了类型化的分析方法,将市场中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末端投递模式,最终限定在 “特许经营合同关系”“商事委托合同关系”等六种法律关系之中。

      在项目的选题和研究过程中,项目组的同学也曾遭遇迷茫与困惑。“在项目进行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是在后悔,因为我们觉得尚读本科二年级的自己,根本掌握不了这么大的主题,这个领域涵盖了至少五六种合同法律关系与其他法律类型。”项目参与人张健在谈起项目时,甚至还会不自觉倒吸一口凉气。除了理论研究上的困难外,实践调查的经历也是“苦不堪言”。“我在潍坊的那几天,天天都在跑快递点,忙着访谈、录音、拍照和记录。”家住山东省潍坊市的参与人张弘说道。另一位参与人狄子淳也表示,“在我最开始一个人和快递网点的工作人员交流时,真的非常尴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位项目参与人2017级统计学系雷美英,“我参与项目主要是提供数据统计与整理方面的技术支持,因为自己不是法学专业,对许多概念都很陌生,这逼迫我在讨论过程中要花许多精力去记笔记。”最不能绕过的是项目团队的指导老师李帅老师,参与人薛云鹤讲起,“选题时约在教师之家宾馆,过程中老师在团队群里发了非常详实的资料,半年后约在涵芬楼。每一次讨论项目,李老师都会花几个小时的宝贵时间,这让我们非常感动,也很受益”。李帅老师在项目开展的初期充分肯定他们选题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但也强调了这个项目的难度,在整个过程中,李老师都尽力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从院内申报开始,法学院团委书记王沁怡老师就对项目团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关怀,之后过五关斩六将,每一次材料的整理、答辩的准备都是在王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之下进行的。其实在决赛当天,项目团队的运气是不大好的,“D组一共有二十多个项目,我们的项目排在第二个答辩。谁都知道答辩的顺序对评委打分的影响有多大,答辩从下午两点开始,一直到六点结束,别说评委老师在最后统分核算时还能不能记得我们,就连我们自己,刚踏上回校的出租车,就已经完全不知道答辩时发生了什么事了。”项目参与人张健谈及答辩现场时显得有些失落,但刘亦艾补充道,“在上场前,王老师在微信上突然发来的一条消息‘不要在意抽签顺序,正常发挥就好,别紧张!’,还是给了我们答辩团队信心的——胜负算得了什么,我们只是在给学院、给自己交上一份答卷。”最后答辩进行的也还算顺利,该展现的内容他们都一一呈现出来了,刘亦艾、狄子淳、张健三人在回答问题环节表现得也很自如。

      他们代表法学院获得了荣誉,但某种意义上,他们是为其他未能进入决赛的团队一起争得了这份荣誉,“我们院报名参加上海市‘知行杯’大赛的团队并非只有我们一个,我们也知道大家都为参赛做了很多准备、付出了许多心血,最后留下的是我们,只能说我们的运气还算不错,所以某种意义上,这个奖是法学院所有为社会实践积极准备的团队所共享的。”

      社会实践活动能给学生们提供难忘的调查与研究的经历,然而,更有意义的,是学生们能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社会现实、懂得如何学以致用,并在过程进行中逐渐习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些可能比获奖本身更值得庆贺。
文稿:雷美英